从对立、共存到和解,比利时当代艺术家大卫.克拉耶伯以虚实梭织影像,深度重击观者感知!

踏入由黑白无声影像、过渡至二十四位合声鸣唱的入口作品,比利时当代艺术家大卫.克拉耶伯(David Claerbout)的「片刻冥想」展览,从一开始,就打算从不同元素的对立与共存,掀起看似冷静平和却伏流深刻撞击性的思索巨浪,带领观者在独特挑高的沉浸场域,穿越六件不同时期、潜匿事物歧义性的影像作品。

「大卫.克拉耶伯:片刻冥想」场景照。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。

­

曾於2004年参与第4届台北双年展,这次比利时当代艺术家大卫.克拉耶伯在北美馆的首次个展,也以他擅长平和静心的影像表象,转化历史与文明背後的深切议题;在坠入静观冥想的时空之际,挑起观者不同面向的提问。从1996年艺术家早期、隐藏在展场最深处梯间的《安然共处的猫与鸟》作品,到去年创作、也是本次唯一一件有配乐的作品《巷弄内》,皆重建了艺术家过去25年艺术创作生涯最重要的本质。

大卫.克拉耶伯,《巷弄内》(影像截图),2022,单频道投影、黑白影像、六声道环绕音效,15分钟。图像由艺术家、柏林施博尔艺廊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。

大卫.克拉耶伯,《安然共处的猫与鸟》,1996,单频道录像萤幕装置、彩色、无声,6分33秒(循环播放)。图像由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。

所谓的「历时性」

具备深厚绘画底蕴的大卫.克拉耶伯,以精细手绘稿为基础,结合摄影、电影、声音、数位技术及电脑影像生成(CGI,Common Gateway Interface)为闻名,拥有巴黎庞毕度艺术中心、德国汉堡车站美术馆、美国密尔沃基美术博物馆等丰富国际参展经历。大卫.克拉耶伯说:「在我放弃这些纸上作画的作品後,我才真正找到救赎,利用影像及它的『历时性』(diachronic)来雕塑作品。」这也是为什麽大卫的创作,从不仅止於摄影和电影之间,而是运用动态模拟技术,创造时间的可塑性,以历时性改变观者感知。

「大卫.克拉耶伯:片刻冥想」场景照。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。

大卫.克拉耶伯,《巷弄内》,2022,单频道投影、黑白影像、六声道环绕音效,15分钟。图像由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。

正因为这层对历时性的思辩,艺术家在视觉画面操控影像的静与动、连续与静滞或声音的有无,都反馈出一种无限的感知张力,消弭观者对於时空、记忆及现实的既定视角。我们问大卫如何在作品中拿捏电脑特效的比例或完成度?他回答:「一般来说,我们看到商业里蔚为奇观的影像,其实是昂贵也需要人力与时间的;因为成本高,所以也需要考虑投资报酬率;可是我做的事,却是完全相反。我创造的这些影像虽然也投入大量金钱,却没有要它充满戏剧效果或涌现某种奇观、故事。我想要呈现的,是时间创作出来的作品。」他更说道:「在我的影像里,不需要有开头与结尾;时间并不是像箭头一样,要一直往前;时间应该是循环周期性的,这也是我作品一直在陈述的重点。」

大卫.克拉耶伯,《飞机(最终组装产线)》(飞机-侏罗纪时代-日光),2021,压克力颜料、毡头笔、水彩纸,66.5×102.5公分。图像由艺术家、柏林施博尔艺廊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。

用六件作品窥探大卫.克拉耶伯

而在诺大展间呈现的六件影像作品,不仅以「声音」扣合「片刻冥想」的主轴,更呼应着艺术家大卫.克拉耶伯的不同创作时期。从1996年拍摄自家猫与鸟开始的《安然共处的猫与鸟》,直截带出大卫对於对立与共处的创作核心概念;曾经於台北双年展登台的《越南,1967年,德富县临近地区〈以峯弘道拍的照片修相而成〉》和介於2015~2021年完成的《飞机(最终组装产线)》,则是以大卫喜爱的创作主题「飞机」作为诠释。前者挪用真正在越战中失速、失重下的坠机拍摄照片,以处理後的隐约光影,抚摸着机身、机翼和周围山谷,用看似静止却有变化的美感,抚慰过去伤痛;後者则是以1950年代的黑白照片为灵感,在实景旧工厂里,以精密3D建模数位技术混合出全新飞机,通过守卫回荡场域的脚步声,带出虚实的感知体验。采访中,大卫更引用法国哲学家布鲁诺·拉图尔(Bruno Latour)对於飞机的释义,认为飞机在空中,既没有到达目的地、也不在出发点,仅是悬浮於那样的状态,没到未来、也没在过去。这些哲思,呼应着他建构虚拟影像的感受—虽然在真实世界并不存在,但就像在空中的飞机一样,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。

大卫.克拉耶伯,《越南,1967年,德富县临近地区〈以峯弘道拍的照片修相而成〉》(影像截图),2001,单频道投影、彩色影像、无声,3分钟(循环播放)。图像由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。

另外,展场中高高竖立的《野火(观火冥想)》与《纯粹的必要性》,则是分别运用3D动画、电脑计算和拍摄技术构筑戏剧性的森林大火,以及移用1967年经典迪士尼动画电影《森林王子》,协力与动画师让角色们卸下拟人化个性、回归原始习性。而以1910年电影萌芽年代作为黑白无声序幕的《巷弄内》,亦在画面刻意铺陈当时没有话语权的市井小民,以影像技术将纪录影片的历史街景、与实景片场拍摄的演员影像相容,带出第二段环绕拍摄虚拟建模的孩童,以极具天使之籁的六声道合声鸣唱《请赐平安》(Da Pacem Domine),疏解凝聚情感与感官的独特体验。

大卫.克拉耶伯,《野火(观火冥想)》(影像截图),2019-2020,单频道录像投影、3D动画、立体声、彩色影像,24分钟,与比利时布鲁日博物馆合制。图像由艺术家、柏林施博尔艺廊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。

大卫.克拉耶伯,《纯粹的必要性》(泄了气的舞者/路易王),2017,压克力颜料、铅笔、水彩纸,56×76公分。图像由艺术家、柏林施博尔艺廊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。

由影像铺陈、佐上历时性,再使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,大卫.克拉耶伯尝试发展影像哲学与作品亲近度的两个端点。诚如艺术家所说的:「电影讲的第四道墙,通常指的是制作过程或团队;对我来说,我的第四道墙就是观众。」在虚实幻变、打开观「影」感受的创作里,大卫松动传统视觉媒介的界线,并且试图消除叙事表现,让观者一次次跨越时序藩篱,在多层次的时间里,跳跃提问。

–「大卫.克拉耶伯:片刻冥想」–

展期:2023.03.31-2023.06.25

地点:台北市立美术馆 1B展览室

0 0 投票数
Article Rating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0 Comments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0
希望看到您的想法,请您发表评论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