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人不爱的法国甜点:马卡龙、柠檬塔…嗜甜控看过来,一窥法式甜品称霸的秘密!
年初时装周出差巴黎,挤出密集工作的空档,久违的「巡逻」几间喜欢的甜点店。Pierre Hermé的玫瑰马卡龙、Jacques Genin的巧克力千层派、Carl Marletti的柠檬塔,还有Stohrer的兰姆巴巴等,嗯…都别来无恙。完食後走在石头路上,连呼出的空气都变成甜的。
↑法国甜点总让人难以抗拒。
|食物无罪,通通进胃。|
|食物无罪,通通进胃。| 不用太在意别人对於食物的评论, 自己吃下肚才是真的! 美食在前,哪能考虑这麽多, 花了那麽多钱,吃得这麽胖,干嘛还减肥! 甜点,不只是满足食慾,还需要带点文艺与美感。 板桥,现在俨然已经成了一座早午餐之城。因为多年前「好初.早餐」之缘故,让轻食店一间又一间的在巷弄中开
朴质的实在滋味 来自日本低调却令人惊艳
|食物无罪,通通进胃。| 不用太在意别人对於食物的评论, 自己吃下肚才是真的! 美食在前,哪能考虑这麽多, 花了那麽多钱,吃得这麽胖,干嘛还减肥! 朴质的实在滋味 来自日本低调却令人惊艳—Haritts Donuts & Coffee 甜甜圈这个邪恶的东西,在每个国度都有不同的诠释方式。记得当年Mi
那种嗜甜的满足感你一定懂!又特别是made in France的甜点之精致,根本难以抗拒,让减醣斗士如我甘愿为之破戒。不禁去思考,究竟法式甜点为何如此令人着迷?法国又为何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甜点霸主呢?
与历史合流的法式甜点文化
《甜点里的法国:把甜蜜当武器的法兰西历史与文化》一书中提到,「中世纪时期,甜点主要在宗教场域使用,例如祭典、仪式的饼乾或蛋糕供品」。法国甜点的起源可追溯回西元十四世纪,法文出现了「Pâtisserie」这个单字,为面粉、水、起司等制成的甜馅饼。而现在我们英文常说的「Dessert」,据悉就是引申自中世纪常用的法文动词Desservir,意指整理餐桌之动作,为的是迎接餐後甜食。
↑由面粉、水、起司等制成的「Pâtisserie」甜馅饼。
甜点的发展与法国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玛丽·安东妮皇后的一句「Let them eat cake」,不仅展现路易十六在位时的骄奢无度,同时能窥见「吃蛋糕」於当时则是皇宫中的日常。於十九世纪拿破仑即位後更加讲究,随东征扩张帝国版图,逐渐将法国专属的甜点文化扩散至世界。
↑嗜甜是玛丽皇后的日常生活。
每道甜点都能说出一个故事
从历史的角度看法式甜点,那渊远流长的文化确实无他国所能及,每道甜点之所以能传承至今皆有其讲究之处。在工业革命之後资产阶级兴起,享受甜点不再是贵族专利,糕点师远离皇宫自立门户,开启了对口味与技艺等追求;市面上始出现美食评论等书籍,直接带动了甜点文化的普及。
像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兰姆巴巴(Baba au Rhum)—— 跟着路易十五的波兰皇后一起嫁入法国的酵母蛋糕,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《全法国最好吃的书:成就你的法式美食偏执》里写道,「国王认为蛋糕吃起来太乾,御用天才糕点师尼古拉·史多汉(Nicolas Stohrer)便在蛋糕淋上甜葡萄酒,Rhum Baba於是诞生。後来甜酒才被换成兰姆酒…」。Stohrer自1730年以兰姆巴巴做为招牌开创店面,至今近三百年仍伫立在蒙托格伊路上,是巴黎现存最古老的甜点店,列为法国历史遗迹。
↑对法国甜点来说,兰姆巴巴具有历史意义。
席卷全球的甜点技艺与趋势
历久不衰的除了甜点文化,当然得有与时俱进的技术去制作。Pierre Hermé之所以获得「马卡龙之父」的称号,并不是发明了该款甜点;而是将这个不起眼的蛋白霜小圆饼从原本单调的口味,加入了花果等香调制,变化成你我心目中外壳酥脆、内馅湿润的夹心样貌。以一句「Le salé nous nourrit, le sucré nous réjouit.」(咸食养人,甜食悦人)的概念,将法式甜点的技艺愈形精致化进而风靡全球。
↑法式马卡龙是不少人的心头好。
很庆幸自己是在对法式甜点产生初步的了解後,才有机会重返巴黎。在密集工作之余用块蛋糕犒赏自己,无疑是种疗癒。那些一直存在地图上标记的甜点店,值得三番两次去朝圣、踩点;因为,吃下去的每一口都是历史、都是故事。享受的不只是口腹之慾,还有用舌尖细品手工技艺,咀嚼以甜食为名的文化质地。
◎Photo Via:Unsplash ,Pexels ,达志影像